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上,我们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距离地球1000万公里左右的地方,对迎面来的小行星进行伴飞和撞击,改变它的运行轨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小行星撞击被视为太阳系中最具破坏性的潜在灾难之一,根据联合国列出的全球性威胁清单中,近地小行星撞击高居首位。历史上,地球曾经多次遭受撞击: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墨西哥湾,导致恐龙灭绝;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的冲击波摧毁了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2013年,一颗直径仅18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爆炸,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颗广岛原子弹,导致千余人受伤、三千余栋房屋受损。这些事件表明,即使体积较小的近地天体,也可能对局部地区造成毁灭性打击。目前,天文学家已发现超过2000颗潜在威胁小行星,它们如同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带来灾难。为了应对这一威胁,中国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伴飞+撞击+伴飞防御计划。这个计划犹如是一场精密的太空台球,先发射探测器,对目标小行星进行长期伴飞观测,摸清他的形状、成分与运动规律;随后释放撞击器以每秒6.5公里的高速撞击目标,让小行星脱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