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甚至忘了,前天是双11。是的。虽然对于平台和商家来说,今年的双11,依旧热闹。各大平台,依然有着大量的动作。商家们的销售表现,也要比平日好上不少。但是,用户们对双11的关注度,似乎是大不如前了。根据统计,今年微博上关于双11的话题讨论,相比峰值的2018年,已经下跌了将近70%。主流财经媒体的报道,也从过去铺天盖地的“实时战报”,变成了如今冷静克制的“趋势分析”。一面,是惯性狂奔。另一面,是理性降温。当然。这种温差,也不是今年才有的事儿。2021年,我们就聊到过,2020年的双11,其实就已经是最后一个双11了。但是,今年的双11,似乎尤其冷清。前两年,多少还会参与一下。今年,很多人连看都不看了。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话题,其实已经不新鲜了。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每年,也都会分享一些对双11的看法。但今年,我想用一个相对更大的视角,和你分享一些更加整体性的思考。一句话总结。双11,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具体来说,是这么3个使命。1)进行彻底的市场教育;2)逼出坚实的商业基建;3)催生出足以杀死自己的新物种。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十几年前。那个时候,中国的电子商务,还是蛮荒之地。我们对网购,充满了担心。付了钱,拿不到货怎么办?买到假货,怎么办?把钱放在网上,安全吗?快递要用多久,才能把东西送到我手上?整个市场,被一种原始的不确定和不信任包围着。让数以亿计的用户,接受这种全新的消费方式,就成了“当务之急”。怎么做?就用一种最粗暴,也最有效的办法。低价。于是,双11诞生了。然后,全中国的消费者,收到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11月11日这天,上网购物,能便宜到你根本无法想象。”接着,无数的用户,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网购。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以及后来的一次又一次,共同构成了中国商业史上规模最大的市场教育之一。人们开始发现,线上支付,也可以很方便。隔着屏幕买到的东西,也可以很不错。那个叫“快递”的东西,虽然慢了点,但真的能把东西送到我家门口。双11的第一个历史使命,作为市场教育的总开关,就此完成。它用“超级低价”的呐喊,为中国电商,喊来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