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9岁的孙思达,是个异类。他96年出生,却已经有了10年的创业经历。他花了6年一手创立的品牌“食验室”,已经成为玉米片品类的销量第一。但是,这个本该“少年轻狂”的年轻人,身上却有一种特别难得的清醒和笨拙。我们问他怎么做成的,他说:七分靠运气。这个时代,多数人都想把生意做轻,他却拼命给自己增“重”,二期工厂马上开工不说,他还又合作了150亩地,自己种玉米。于是,我们忍不住向他请教。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几个小时聊下来,收获巨大。今天,毫无保留与你分享。做选择,不要看上限,而是要看下限故事,要从一份传单说起。高一那年暑假,孙思达找了份发传单的兼职。一天底薪80元,传单上要留联系方式,每当拿到一个有效的联系方式,就能补贴5元。他作为“销冠”,每天能拿130到140块。收工之后,他算了笔账。一份肯德基套餐,15块。一天三顿,也就50块。他干一天,就能吃3天饱饭。想通了这点,孙思达突然就有了勇气。那,我就去折腾呗。最差最差,我大不了回来发传单嘛。反正饿不死。这份对自己下限的确认,让他比同龄人,更早地冲进了商业世界。他做过助农项目,卖过蜂蜜。19岁那年,因为看到大量自行车闲置,加上自己被偷了3辆捷安特,他一气之下,拉起团队做起了共享单车,比ofo还要早。他们还自己研发智能锁,投了好几百辆车。然后呢?然后,ofo和摩拜来了。排山倒海的资本,把五颜六色的自行车,扔满了城市的所有角落,也淹没了势单力薄的孙思达。不过,这一次次的折腾,却也一次次抬高了他的下限,从“大不了发传单”,变成了“大不了凭这份创业经历,找个班上”。很多人创业,是因为看到了财富自由的上限,没考虑过失败了会怎样。而孙思达每次做选择前,都会确认下限。因为对最坏的结果有心理准备,心态自然越来越稳。那接下来,做什么?23岁的孙思达,想起了自己童年的一件小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