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问题的影响,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从中国历史来看,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时代几乎不存在主动的、非军事性质的移民。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多由外族入侵引发,或由中央王朝主动引入周边民族以为军事目的。汉朝、唐朝和明朝都曾主动引进周边“夷狄”人口。这些举措并非出于军事失败,而是因为当时中央王朝国力强盛,周边民族生产力较低,朝廷将其安置于边镇,令其承担边防与军事任务。然而,这种政策最终均带来了严重后果:东汉末年及西晋统一后爆发“五胡乱华”;唐朝末年陷入“藩镇割据和接下来五代十国”的分裂;明朝则面临边疆归化的异族将领割据自立、最终入主中原的局面。这三个强盛朝代的移民政策,都值得深入探讨。以汉朝为例,自汉武帝击败匈奴后,对归附的匈奴人采取了不同的安置策略。北方游牧民族被安置于边塞地区,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如单于制度)未被彻底打散,仍保留了一定的军事结构,并未能完成文化上的汉化。而南方的百越则被逐步纳入“齐民编户”,与汉人杂居,最终完全融入汉族。因此,南方逐渐成为中原王朝的稳定基本盘,而北方则埋下了隐患。当中原王朝衰落或陷入内乱(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西晋的八王之乱)时,那些保有组织性、未被汉化的北方移民群体便迅速转化为军事力量,凭借较高的组织度对中原社会发动冲击,最终酿成“五胡乱华”。其中,后赵君主石虎(据史料描述可能具有高加索白色人种的外贸特征)曾系统性地征发汉人服劳役、参与战争,并实施针对汉族的大规模屠杀。石虎的部下进言,“胡运将衰,晋当复兴,宜苦役晋人以厌其气”。季龙于是使尚书张群发近郡男女十六万,车十万乘,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鄴北,广长数十里。赵揽、申钟、石璞等上疏陈天文错乱,苍生凋弊,及因引见,又面谏,辞旨甚切。季龙大怒曰:“墙朝戌夕没,吾无恨矣。”乃促张群以烛夜作。起三观、四门,三门通漳水,皆为铁扉。暴风大雨,死者数万人。(晋书)可以说,这其实就是针对汉族的一场种族灭绝计划,但是中国人不是犹太人,即便是处于劣势也仍然会发起不屈的反抗在此背景下冉闵挺身而出,发动反击,对胡人进行报复性清洗。石虎曾收养冉闵,但石虎之罪孽,罄竹难书,正所谓无道之至,亲戚畔之。冉闵发布杀胡令,六夷凡敢动用兵器者一律皆斩。杀一胡持首到凤阳门,文官晋位三等,武将皆拜牙门。经过这一轮相互的暴力冲突,部分族群在中原彻底消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