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的动物性——也就是受到原始欲望支配的一面。在这个侧面中,我们自私自利,贪得无厌。但每个人的身上,也都有自己神性的一面。因为明白这种自私自利,会损害群体的利益,并最终让自己受到更大的损失。因此会克制这种动物性。在动物性与神性之间,便是人性。是你我该有的样子。有食性,有性欲,为金钱发愁,有时候耍点小聪明,占点小便宜。但也愿意为了家人、爱人、友谊牺牲自己。愿意维系人人都认可的公平,会为自己的过度占有而自责。但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些动物性很强的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也会披着人性,甚至神性的外衣。但却在潜意识中,无限地接近「动物」。有人说,动物性强的人最显著的标准是「低学历」。但真实情况并不是那个样子的。许多高学历的人,动物性也很强。比如一位叫叔本华的哲学家,就曾这样主张过:「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要带着一点儿轻视,这样才能让对方珍惜友谊,因为不尊崇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崇。当然,如果这个人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应该隐藏对他的轻视了。」在这样一种冠冕堂皇的主张里,有两种明显的动物性:一种是把别人当成「按下按钮就播放」的机器:只要我做了行为A,对方就会表现行为B。另外一种,则是把别人当成实现自己欲望的工具。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有这种倾向。小时候,我也把自己的父母,当成给我钱花的工具。如果不给零花钱,就不高兴。但重要的是比例问题。如果能有五分想自己,五分想别人,就可以当好朋友;有七分想自己,三分想别人,那么就是个不错的人,可以合作。但如果十成十只想着自己,那就糟糕了。在他们的世界里,「别人」并不意味着人。也就是说,他们意识不到,除了他们自己以外的人,也存在着合理的欲望。甚至他们不允许别人有自己的欲望。别人存在的意义,只是满足他们自己欲望的NPC。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