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任泽平和梁建章的《中国婚姻家庭报告》。其中的数据,印证了我的一些零零散散的思考。未来中国(以及全球)的婚姻制度,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或早或晚,或快或慢。把这些零散的思考,与你分享。不成熟。仅供参考。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安排。用薛兆丰老师的话说,是为了解决男(资源)女(生育)的贡献,在人生时段上的错配,而发明出来的一种契约安排,保证先贡献的(生育)不吃亏,后贡献的(资源)不抵赖。然后,在这个基础契约安排之上,各国文化为婚姻和家庭,赋予了越来越多的额外意义和功能。比如爱情意义。比如陪伴价值。比如养老功能。尤其是在中国。孝文化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其核心“功能”,是把养老的责任,规范在婚姻和家庭范围内。孩子被养。长大后养育。老年后再被养。这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育循环,以蚂蚁雄兵的方式,解决了整个中国社会的人口延续问题,而不用把压力给到社会。孝文化,是这个制度安排的道德准则。所以家庭,承担着三个关键功能:财产功能(解决贡献错配),情感功能(爱情和陪伴),养老功能(循环养育)。婚姻,是进入家庭这个状态的门槛。想实现这三个功能,先结婚。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三个功能都在被解构。首先是财产功能。男女平等逐渐实现之后,女性拥有独立的收入,不再需要靠另一半提供财产才能生存。为了这个功能而不得不结婚的女性,数量减少。换句话说,女性越独立,结婚愿望越低。经济发生在文化之前。女性经济独立在先,丁克文化被广泛接受,会逐渐发生在后。然后是养老功能。社会养老制度越来越完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