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负债-高债息-高利率-高股价-高金价的背后:理论已死,拜托常识

观点 · 2025-10-24

如今的美国市场,一切现象都已经无法用经济和金融理论进行合理解释。面对如此尴尬的状况,可以说西方经济学已彻底死亡。美国国债已经突破38万亿美元,从37万亿到38万亿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足见美债规模在史无前例地加速飙升。高负债规模当然是以高负债成本为代价的,2025年美国发行10年期国债票面利率已经高达4.65%,市场实际交易的收益率也高达4.18%。人们总是认为美联储的基准利率是依据通胀水平来确定,实际上,真正的内在逻辑恐怕不是这样。对美国而言,国债显然是一切货币政策的根基,当国债规模快速扩张,并不得不以高债息为代价时,美联储的基准利率就不得不跟着调整。道理很简单,政府债的票面利率高就说明国债不受市场待见,很难卖。国债难卖或卖不出去,最终就得是美联储兜底。美联储购买国债利率高了,就意味着美联储的资产端价格被抬高,金融借贷的利率就得跟着水涨船高,吸收存款的利率自然也被逼着抬高。所以,第一个常识而非理论的结论是:美联储不断加息形成高利率的根源并非只是通胀的影响,更是美国高负债和高债息的必然结果。按经济和金融理论来解释,高债息和高利率的后果,应该是吸引资金涌向国债市场和银行存款,社会流动性减弱,股市和其他资产市场的价格应该相应下降才对。然而,美国的现实却是在高债息和高利率的同时,股市、期市和黄金的价格也在一路高歌猛进。这种奇特的现象,显然违背了所谓的“跷跷板效应”,包括股市与债市和银行存款之间的“跷跷板效应”,也包括股市与黄金市场之间的“跷跷板效应”。理论上完全讲不通。经济学者们拼命解释说,所谓“跷跷板效应”失灵是因为投资的热情与避险的情绪同时存在。这固然不能算是错误的解释,但显然缺乏说服力。无论是股市还是黄金市场,包括债市,其实都已经进入了高风险状态,泡沫都已经飘到天上了。说是为追逐暴利而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可以,但是,哪里还存在什么避险的可能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