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收入一直是网上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一边是网上社区各种“人均百万”的夸张描述,一边又是各种“X亿人收入不足1000元”的话题,一边是官方发布的平均工资,一边是有人齐叹“自己拖群众后腿了”。统计数据容易被人诟病,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统计是一个有专业门槛的事,每一个数据都有自己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但媒体在传播时,往往只想当然地摘录其中的几个数据,而忽略“统计口径与方法”,很多收入数据,跟大部分人想象中的工资单上的数字,并不是一回事。比如之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共同发布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9.64亿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占中国人口数量的68.3%,5.47亿人口月收入低于1000元,占39.1%。这一数据后来成为多个数据的来源,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实际上就跟统计口径有关。另外,很多人喜欢把中国的收入数据跟国外比较,但用的却是不同口径甚至意义完全不同的收入数据,变成鸡同鸭比。收入统计数据虽然口径比较多,但基本上就是两类: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工资收入,本文就来聊一聊这两类收入数据的定义、统计方法和特点,最后再谈一谈“9亿人收入不足2000元”这个数据应该怎么看……
查看全文